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在一起三周年了

赵广开 问津学术 2021-09-15
2018年5月11日,问津学术(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京注册成立。

今天,她迎来了3周岁生日。特刊发本头条为她庆生,感谢过去3年以及未来17年曾经、将要关注、关心、支持它发展的各界人士

在她的人生轨迹设计中,今天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不应该过于冷清。竟然只有1人在刚刚突然想起这一重要的时刻。

——发展太慢了,影响力太微弱了!

这是她的现状,作为她的创造者,我们深深地为她担忧,为没能把她培养成一个知名的法人而懊恼,就像父母对还没有成才的孩子一样。

不过,我们依旧为她感到骄傲,为她过去3年的成长点赞

历经注册审核成立、签订第一份合同、变更股东、缴纳第一笔税款、汇报公示年报、变更注册地址、迎来送往6届学子、畅想未来......也与我们一起经历难忘的2020年,迎来2021

还有太多值得记忆的宝贵瞬间。

值此3周年之际,重温历史,不忘初心是对她最好的祝福!

问津学术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没有使命、愿景的公司就像无头的苍蝇整天乱撞,但是收获甚少,甚至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为了明确公司的努力方向,权衡各方面的利弊,指导下一步的前进道路,经研究决定问津学术公司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如下,欢迎批评指正。


使命:撑开普通学子求学的最后一道转折之门


权威解读当下的升学路径对普通学子越来越不利,虽然一考定终身不是很准确,但是一考定可接受的教育水准基本上成为事实一个学生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层次直接决定其是否有机会在考研、考博、就业时的层次,普通学子考取名校硕士、博士以及在211以上院校就业的几率越来越低,甚至直接不符合报名条件。为此本公司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不让普通学子因为信息闭塞而错失机遇,不让普通学子因为资源短缺而仰天长叹的创立初衷,致力于让更多的学子更全面的了解当下的教育以及挖掘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让更多的普通学子把握住人生转折的最后一次机会(可能是考研、考博、也可能是其求学的其他重要时刻)。我们用撑开2个字意在表达这样的晋升路径是存在的,只不过容易错过(或无知或知道的晚了),我们想让更多的学子早日看到时代留给他们的一次机遇,不因非个人努力因素而错失良机。当然基于我们的主要服务群体为法学学子,因此可以简单概括为不让法学学子错过法本教育、法考、法学考研、法学考博、法学就业等重要人生转折点的机遇。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努力让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有所值。


愿景:到2038年,实现公司创立之初的使命追求(传统优质法学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服务100万法律执业者(即法律人的再教育服务)

权威解读:本公司的注册存续时间为2018-2038年,当初的设想更多的聚焦于让更多的优质法学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的学子,基于对互联网的认知,我们认为用10年的时间周期能够实现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优质法学教育资源体系,然后再用10年的时间让所有院校的法学学子都能够便捷获取,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完善之,到2038年可以实现传统的优质法学教育资源全覆盖。


在外界看来法律人特别有钱,特别是知名律师,但是这并非法律人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只是极个别法律人的现状,更多的普通法律人生活状况并非如此,他们渴望成长,但是苦于优质再教育资源的匮乏,当下存在的诸多市场化教育资源更多的适合中上等收入的法律人使用,普通法律执业群体的法学再教育体系亟待创建与完善。


价值观:学生第一、讲师第二、股东第三

因为分享 所以支持 因为支持 所以成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权威解读:诚如上文所言,公司创立的初衷在于让优质的法学教育资源覆盖更多的普通学子,学生是我们公司的核心服务对象,因此在我们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生产、分析,讲师无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重要,因此是第二位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处的讲师不仅仅局限于开设一门课程的老师,还包括分享法学教育经验方法的作者以及积极提出完善建议的读者朋友,他们是撑起这个事业的中间力量。至于股东,这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经济来源,企业想生存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因此还需要关注股东的合法权益。


我们认为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获得学生的支持,必须培养教师队伍,而其中的最好发展路径是通过分享优质资源获得学生的青睐,学生逐渐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者,进而整个教育闭环实现自我循环。


对于当下的法律人,他们在过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所欠缺,甚至养成了懒惰的处事习惯,此时不能仅局限于化解其当下遇到的一两个问题,而是应该告诉其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应该调动其自我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能动性。

以下写于2018年


我们的基本判断


2003年、2004年是法学教育高歌猛进之年,全国法学教育院校增至600余所,每年毕业学生10万余人,据初步估算,过去十五年累计向社会输出各类法律人才100余万人。这些优秀的法学学子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及社会纠纷的化解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过去十五年也是法律信息检索高速发展的十五年,法律信息检索成为法律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全国仅有四分之一的院校开通了专业法律数据库,拥有法律数据库的院校中法学本科学子中大概仅有十分之一的人在校期间真正的用过法律数据库”,这样初步算下来大部分法律人才是没有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的,这也反应在实务人才需求与法学教育培养之间的不衔接。


近些年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全国及各地陆续建立并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统的法学教育质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法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正在进一步拉大,普通法学院校的教育水平还停留在2005年前后。一位普通院校的法学教师曾经感慨道“2005年从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之后,工作十余年一直没有再回到学校深造学习,我的很多知识与视野都停留在了2005年。”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院校法学教育师资的基本现状。以中部部分省份为例,教师的工资水平平均仅有4000多元,如果得不到相关资金的支持,自己是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知识更新换代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不少法学教师在校外做兼职律师,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这毕竟是其个人的生存之本,在法学就业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法学教育往往受不到学校的重视,相关的投入也少的可怜。当名校学子在盛赞图书馆这一学习圣地之时,我们在普通院校毕业的法学学子那里听到的是“我看到的是陈旧的图书与荒凉的图书馆”。不少院校为了建立法学专业,在设立之初购买了大量的法学教科书类图书,此后基本上没有更新法学图书,有时候感觉图书馆的法学图书仅有三种:普法图书、法律法规汇编、非权威法学教材。我们必须看到在普通院校是没有专门的法律图书分馆的,这样图书馆购置什么样的图书基本上停留在听取建议的阶段,一到了招投标及提升图书数量的阶段,往往很难再购买优质的法律图书。某院校法学院举行成立十周年庆典,校友们在商议捐赠什么时,不约而同的提议捐一些书吧。


就是在师资资源及图书资源严重短缺的大背景下,全国大致有500余所普通院校的法学院系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这些法律人才往往比较热爱学习、视图书为珍宝、奋斗在基层一线。限于这些院校的法学教师法律检索的知识基本上为零,以及学院没有实力购买法律数据库、学校图书馆又不愿意购买的法律数据库,因此也就不存在有人教授怎么利用法律数据库进行资源检索了。因此在名校学子对法律数据库运用自如的情况下,这些学子直到读研甚至读博才发现数据库的重要性。这个现象也可以从某新兴的数据检索培训机构受到广大法律工作者的热捧中看出,中国法律人的检索技能太差啦!


我们认为过去十五年普通院校培育的法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与满足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基本需求,亟需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主要是进行法律理念、法律思维、法律知识及法律信息检索的训练。而对于接下来十年普通院校培育出的法律人才,亟需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法学教育资源,破解当前法学教育质量不高的困境。


相对于普通院校的法学学子,名校的法学学子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问题。社会的发展及中国更加融入世界大舞台,给这些优秀的法律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传统的法学基础教育不能忽略,而且学生与老师应该共同努力打捞基础法律知识,但是面对新的时代需求以及理论与实务的巨大鸿沟,这些名校也在不断的去开拓新的研究与教育领域,这也会出现普通院校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例如当前全国知名法学院校基本上都设立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基地及学生培养计划,但是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大家都是在抹着石头过河,领导们也都普遍担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既没有学好法律又没有学好科技,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确实是这样,交叉学科人才如何交叉,怎么进行课程设计,是否需要打破传统的以本校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都是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我们认为过去十五年名校培育的法律人才不少已经成为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对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也普遍的面临开拓新的领域及雇佣优秀人才的困境。而对于接下来十年名校培育的法律人才,各种创新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否真的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对外交往的人才培育是否合格都是值得期待与忧虑的,亟需整合一些资源不让这些优秀的人才成为改革的牺牲品,亟需探索跨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


当然法学教育牵涉方方面面,例如与实务工作的衔接,与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等。限于本文的写作目的与研究范围有限,我们不做过多叙述。


从上面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应该将法学教育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已毕业学生的再教育,一块是新培育学生的补强教育。在介绍我们的计划之前,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法学基础教育的根基不可动摇,法学院校的基础教育职能不可动摇,法学院校在法学人才培育的作用不能低估,我们想做的是去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助推与辅助现有的法学教育,让现有的法学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去弱化与削弱现有的法学教育。


针对这两类人才加上法学教师,我们的助推计划共计分为三个部分:


针对已毕业的法律人才。如果其还从事法律工作,或者愿意从事法律工作,我们拟针对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新需求,开设领域类的、技能类的课程,例如法学信息检索能力方面的课程,保险领域相关法律实务课程。在此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想推出的课程不局限于自我创作,而是提倡对现有公开资源的整理与组合,这样大家就可以享受更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学习资源。


针对法学学子。限于法学学子众多(据估计现有在册法学学生40万人)及人员构成复杂,因此本文针对的主要是法学本科学子,这样就可以分为普通院校的学子与名校的学子。而对于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学博士,我们则有法学考博、法学考研相关的培育计划,在此不再赘述。对于所有的法学学子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做的是职业规划教育与法学教育现状调研,这方面虽然不是那么难,但是是全部法学院校欠缺的一个方面,法学学子的迷茫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做好职业规划教育的大前提下,我们可以会发现,普通院校的法学学子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法学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因此我们会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开发新的教育资源;而名校法学学子面临的问题则是资源过多导致的关注度不够、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以及交叉学科人才需要交流的困境,因此我们考虑要做的是联合实务部门(此处不指普通的法律实务业务,而是指高端、新颖的法律业务部门),分析现有资源对未来职业的作用及如何更好的消化理解;而对于交叉学科人才,我们则拟考虑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相关研讨会,让更多的学子有与其他学校的学子交流的机会。


针对法学教师。名校的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丰富的,机会也是众多的,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不会做什么。但是对于普通院校的法学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我们认为在他们的再培训上我们还是可以联合名校开展相关培训的。特别是对于教育理念、学生心理分析等等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


以上是我们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妥的地方还望大家积极批评指正。基于我们的初步估算,上述工作大致需要十年时间就可以完成一轮,再考虑到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十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此我们的计划暂定为十年之约。


一份事业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众多有共同理想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更何况这样一个超级巨大的工程呢。因此在前期招募法学考博志愿者、法学考博导师等的基础上,我们特向全国法学院校师生招募法学基础教育助推计划校园大使、校友大使、公益基金大使,敬盼大家的加盟。


法学基础教育助推计划校园大使招募计划


一切校园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本校学生的配合,而且本校学生更了解本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所在,也更能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因此我们特面向每所法学院校招募1-2名校园大使,协助我们开展相关工作。


工作职责:


1.协助开展法学教育现状、职业现状调研;


2.协助开展相关公益讲座,负责活动在本校开展的准备与组织工作;


3.负责接收我们捐赠的相关图书,并组织读书会;


4.提出教育资源需求


5.未尽事宜。


报名条件:


1.在校学生,热爱学习


2.喜欢观察、热爱思考、文笔较好


3.学生干部优先,志愿者优先


报名方式:


1.人员需要提交个人简历一份、学院简介一份、法学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一份、自己关于本校法学教育现状的观察与反思一份以及其他认为必要的材料发送至邮箱1546783467@qq.com,并在邮件标题中署名格式为“**大学法学院+姓名+校园大使报名”。


2.请在本文留言处写下您的母校名字,如“我为**大学法学院(系或专业代言)!”


法学基础教育助推计划校友大使招募计划


针对已毕业的学生,当前的法学院校很难做到对他们的再教育,在现实中体现的更多的是名校开展校友的专业论坛。未来我们开展相关再教育工作,特别是免费的再教育工作需要一批热爱公益事业,在校友中享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士参与组织及策划工作。因此本轮我们计划招募100余名校友大使。具体要求如下:


报名条件:


1.已毕业学生,并且正在从事法律或者法律相关工作;


2.热心校友工作,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组织校友活动;


3.在执业领域有突出业绩者优先;


4.校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优先。


报名方式:


请整理一份校友基本情况介绍,一份个人简历发到邮箱1546783467@qq.com,并在邮件标题中署名格式为“**大学法学院+姓名+校友大使报名”


录用结果公示:


法学基础教育助推计划公益基金大使招募计划


教育行业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行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教育基金的支持。据初步了解,很多法学院校的快速发展往往有巨额捐资。例如2000年5月王健教授其子王嘉廉慷慨出资1000万美金,捐建苏州大学法学楼,设立奖学基金,以推动苏州大学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2006年廖凯原基金会捐赠6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育事业;2006年光华教育基金会捐资1亿元资金支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发展;2007年廖凯原基金会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总额不少于3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一流法学院;2010年9月廖凯原先生捐资1亿元人民币,用于清华法律学科的发展;其中5000万元用于支持清华大学法学院建设新法学大楼。2011年11月,胡宝星爵士与其子胡家骠先生,联合知名企业家李兆基先生捐助巨款,支持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的建设。


而我们开展相关活动也需要相关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也需要招募法学基础教育助推计划公益基金大使,我们对其的初步定为是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资金的募集及对法学教育事业的捐赠。限于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我们认为开展法律人的互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多详细规划留待日后探讨,欢迎有识之士助推法学教育事业。


以上文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